最近市場看似很火,連商務部都扇忽鋼價漲跌,8月即將到來之際,個人認為對鋼價的走勢,應該來點冷思考。
需求層面個人以為保障房煙幕彈作用過大,結論是靠不住。試想大半年都過去了,保障房實質從銀行貸款得道的融資也僅僅只有900多億人民幣,這個加上中央政府安排的1000億啟動資金,也不過區區2000億,大家都知道保障房總的資金盤子需要約1萬3千億。單從資金數額來看,我想是支持這個結論的。
有人也許要說了,保障房資金不是有信托口子來源嗎?個人以下分析保障房資金,按照正常的經營邏輯,常規的銀行和信托一定不是解決之道。
橢圓鋼管,需要算一算帳,理一理思路。保障住房的啟動資金,地方政府能夠投入是有限的,尤其是在各地方土地財政收入大幅度縮水的2018年。據個人了解的情況,政府一般是想盡辦法劃一塊地,然后將各類成本(例如土地價格、拆遷成本,當然保障房一般都在城市的郊區,拆遷成本不高)甩給開發商,開發商做好房子也需要融資,按照現在的融資成本來看一看,銀行貸年化利率款7%以下,可惜這一塊2018年連央企都拿得不輕松,房地產就不要指望了。
為什么這么悲觀?銀行是要賺錢的,將資金貸給保障房,保障房最不能保證的一塊就是還款周期,保障房銷售需要采取一系列復雜的程序,買得起的人沒資格,有資格的人如果買得起并不算很便宜的保障房,那就不是現在的局面了。按照標準的行業眼光來看,銀行涉及到問題是,如果愿意貸款給買保障房的人,等于是在放“次級貸款”。左邊口袋掏錢給項目,右邊口袋掏錢再把項目買回來,這中間的風險全部都在銀行身上,銀行唯一能得到的,就是保障房標的物本身,有問題嗎?沒有,欣欣向榮的時候,一定沒有問題。那美國2008年金融風暴起源是什么?兩房次級債。。。
橢圓鋼管,上面我們否定了銀行過度摻合保障房融資的可能,下面分析信托資金為何不太可能支撐保障房項目。看一點問題,現在的房地產信托盤子,截至6月底的數據是6000多億人民幣,但是就在7月份,部分房地產信托已經開始出現無人認購的局面。房地產信托的融資成本是多少呢?年化15-20%。保障房能承受得住這樣的成本嗎?正常來說,一定不能。那誰愿意拿低成本資金給保障房使用呢?普通的儲蓄居民還是銀行?保障房的信托信用評級如何評定呢?綁架政府自己進入到項目中去?那又變成地方債了。
還有一塊資金來源需要提一下,那便是銀監會特意給保障房留的口子,地方債允許建保障房。
橢圓鋼管,分析下來,資金問題,要么是馬虎眼先對付過去,可以進入,較真一點,可能都還是懸而未決。個人意見,在資金問題不能得到解決之前,保障房、以及能保障房能夠釋放的需求力度,我始終認為是虛幻大于實際意義。
另外對于房地產來說,嚴冬過去了嗎?簡單來說,還在煎熬中,即便房地產商愿意花費15-20%的利率使用信托資金,決策部門連這一條路也給他們斷了。銀行層面呢?銀監會最新的表態說明了一切:7月份中國銀監會召開年中工作(電視電話)會議,銀監會黨委書記、主席劉明康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,加強對商業物業抵押貸款、個人消費等非住房類貸款的監測,杜絕各類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。對此我贊同西本群主的一條微博言論:以前無論誰說話,不斷房地產的“資金糧食”,都是屁話,現在銀行自顧不暇,銀監會這種狠話是有殺傷力的。
其余類似地方建設、機械制造、造船、汽車等等領域,現狀如何呢?銀監會對地方債也有態度,積極爭取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理解支持,著力推進平臺貸款的退出管理、合同補正、追加抵質押物、增提撥備和提高資本占用成本等任務。說到“撥備”,業內是有典故的。舉例來說,上海的地鐵項目,現在票價3-10元不等(最高是多少個人沒有坐過,不太準確),但是上海地鐵只能被定義為“半撥備”項目,北京的地鐵,據說是2塊錢跑遍天下,但是北京地鐵被定義為“全撥備”項目。有地方說理嗎?說不清。咱們不了的,還有多少?說不清。
其余機械制造,造船、汽車,看看各鋼廠的訂單情況,看看下游類似三一重工等大型企業訂單需求,再看看中間倉儲加工情況。一目了然。有人說,鋼材現貨現在是低庫存運行階段,的確,我昨天也去倉庫看了看情況,資源的確不是很多。我們看到的是流通環節的庫存姑且不說,這么低的庫存為何價格就是不能雄起呢?需求的疲弱是明顯的。倉庫的朋友介紹了一些情況,他們熱卷板庫存最高4萬噸,現在只有1萬噸,原來繁忙起來24小時車子排隊提貨,昨天周三去看到開平加工車間停著,車子更是可以在倉庫轉圈圈。這種情況,已經持續了近4個月。
鋼材需求的強弱,間接折射著經濟基本面,現在的經濟基本面如何,大家心知肚明,軟著陸也好、硬著落也罷,經濟基本面變化了,我們一定跟著變化。8月鋼價的冷思考,再跌300又如何!